中国外语

访问量:474857

学论经纬

  • “修辞能力”范畴体系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上)

    祝克懿;

    理论上,修辞能力范畴作为修辞学这门成熟学科的理论核心,其概念范畴早应由大量修辞实践的感知验证和理性推演整合形成,而实质上,修辞能力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得到科学界定,结构形态与功能形态也未得到科学认知与充分论证,已有研究的选题分布与研究积累也尚未形成坚实的基础和系统的方法论。鉴于修辞能力概念范畴高度的抽象性、整体性和动态多元特征,本文首先从修辞能力与语言能力的互动关系切入,探索修辞能力整合空间的意义生成与识解路径,进而描写修辞知识体系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解释修辞能力与符号体系、思维方式、文化语境相互“塑造”的结构功能特征,以建构修辞能力范畴体系,揭示修辞能力研究的学科建设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

    2025年03期 v.22;No.125 1+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改革论坛

  • 知识共建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的外语教学——定位、应用与发展

    于晖;宋金戈;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外语教学数字化发展,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引发知识建构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大语言模型辅助外语教学的可行性,相对忽视知识和主体定位对其应用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知识共建视域探讨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学循环模型,并尝试基于ChatGPT进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2;No.125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10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语言模型何以赋能二语习得?——基于国内外文献的范围述评

    李书弘;杨连瑞;

    本研究运用范围述评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大语言模型赋能二语习得研究。结果显示,该领域受关注度提升,但尚处初级阶段;研究理论视角多元,融合二语习得与跨学科理论;研究主题多样且不断演进;研究设计多聚焦ChatGPT,样本多集中于亚洲地区以英语为目标语的大学学习者;大语言模型在二语习得中效能积极,体现在生成输入资源、促进技能输出、提供即时反馈以及关注心理体验四个方面。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为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应建议。

    2025年03期 v.22;No.125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7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索

  • 对具身认知理论的探讨——Littlemore《思维隐喻:具身隐喻变异的起源》简介

    胡壮麟;

    体认语言学和体认隐喻学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英国学者 Littlemore对600多份论文和著作进行了审读,最后在2019年出版了Metaphors in the Mind: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mbodied Metaphor(《思维隐喻:具身隐喻变异的起源》)一书。该书的基本内容是论述隐喻是具身的,但源自认知。即使认知,也是具身的,是人的大脑通过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形成的。没有认知,就谈不上隐喻,更谈不上修辞。

    2025年03期 v.22;No.12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濒危隐喻抢救挖掘与语言资源整理保护

    孙毅;

    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高度重视,然而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且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隐喻,对其濒危现象的考察还远不够充分,这极不利于语言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因此,对濒危语言中隐喻的抢救刻不容缓,亟待开展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考辨隐喻濒危的现状、成因和影响要素,尝试性地提出抢救和挖掘包括濒危隐喻的语言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与保护的具体措施,即隐喻濒危度测量方案、隐喻矩阵分析、隐喻语料库在线域的强化研究、濒危隐喻保护的网站和词典建设、民族语言生命力的认识重塑等,希冀为短期抢救挖掘濒危隐喻、长期整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语言资源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3期 v.22;No.12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因果关系的语法——基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

    王勇;

    及物模式和作格模式是表征经验意义的两种模式,二者并协互补。前者长于表现人的行为、思想、语言等活动,多用于以人及其社会关系为主题的语篇(如叙事语篇);后者长于表现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见于科学语篇。科学哲学认为“万事皆有缘由”。科学语篇最基本的语义特征是阐明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通过考察初中物理教材发现:(1)日常以人类为中心建构的经验语料中表征为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的事件。(2)孤立的日常现象可以分析为有起因的结果。(3)同一情景的因果表征详略有别,或详述为一系列的因果链,或浓缩为名物化的术语,选择的动因不在语义,而在语用。(4)汉语表征因果关系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作格动词、动结式、致使结构、连动式、因果复句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有运用。这些手段构成词汇语法的连续统,尽管汉语的作格动词数量不多,但语法手段丰富多样,且具有开放性。这表明作格系统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5年03期 v.22;No.125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官方新媒体科技新闻话语的互文性与国家身份建构——基于“侠客岛”航天科技新闻的个案分析

    鞠玉梅;

    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官方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与国家身份建构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中的航天科技新闻为个案,通过整合建构修辞学与互文性理论,探索官方新媒体科技新闻的互文性建构国家身份的潜势及其修辞效应。研究发现,“侠客岛”科技新闻话语通过具体互文、体裁互文和多模态互文三个维度的互文策略以及它们形成的互文网络,建构了多种类别的褒扬型国家身份;所建构的国家身份产生了促进公众对国家科技实力的认知、激发正向情感以及推动国家认同的修辞效应。

    2025年03期 v.22;No.125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学研究

  • 读后续写任务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对比研究

    周晓;王启;

    本研究考察了读后续写任务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焦点、策略以及修改效果上的异同,旨在为该任务提供最佳的反馈方案。两组受试完成读后续写任务后,分别接受教师和同伴对其续作的书面反馈并修改。对比分析发现:(1)教师和同伴反馈均以负面间接反馈为主,反馈主要集中于语言问题,其次是内容和结构问题。(2)教师和同伴反馈的利用率总体相仿,但教师反馈能引发更多语言上的修改,同伴反馈能引发更多内容上的修改,对结构上的修改,教师和同伴反馈则无显著差异。(3)在语言层面,教师反馈的修改成功率显著低于同伴反馈,在内容和结构层面,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之间则无显著差异。(4)书面反馈和续作修改较少结合读后续写的前读材料进行。本文据此提出,读后续写任务应与书面反馈有机结合,形成正、负面证据以及两类反馈的优势互补。

    2025年03期 v.22;No.12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英语语篇文化本土化改编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江进林;宋丹;

    文化本土化改编是指在保留语篇语言与修辞的前提下,将其中的外国文化元素调整为学习者母语文化中的对应表达,从而使语篇内容更加贴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本研究对英语原版语篇进行中华文化本土化改编,并考察了这种改编对我国291名不同英语水平本科生英语字面理解和推理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本土化改编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字面理解没有显著影响,字面理解的关键在于其英语水平;文化本土化改编能够促进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深层次加工,对其推理理解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对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推理理解并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对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考试阅读语篇具有启示作用。

    2025年03期 v.22;No.125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失语与文化自信建构探赜

    孙太;

    学界关于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的研究,尚存一些误区和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和传统文化失学症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界定不清,仅仅聚焦于学生层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走向传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乏人问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话语体系建构尚付阙如。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辨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和传统文化失学症之多重表征;探究消弭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之多元路径;探赜建构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话语体系。

    2025年03期 v.22;No.12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导向的“大学英语”OBE教学设计

    许吟雪;

    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原则,通过强化教学产出项目的时代性、细化教学目标的指标点和流程化组织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讲好当代中国单元项目为核心,践行OBE教学理念,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文章结合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实例,阐述具体实践过程与效果,为把握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科学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供相关启示。

    2025年03期 v.22;No.12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7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纵横论译

  • 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

    周领顺;陈龙宇;

    本文在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首次对机译者在内的译者行为研究进行了系统讨论,包括AI背景下的翻译研究、译者行为理论视域下的AI时代机器翻译研究、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AI背景下人译者和机译者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及AI背景下人译者、机译者行为研究的平行研究等内容。为迎接AI新时代,本文描画了译者行为研究纵深发展的蓝图,吹响了人译者行为研究和机译者行为研究并行发展的号角,有望带动相关领域研究的蓬勃发展。

    2025年03期 v.22;No.125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语料库的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人物形象重塑

    李德凤;吴侃;李丽青;

    传统译者风格研究主要利用语料库考察译本的形式参数和语言特征等非文学功能维度;而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关注译者在重塑原文主题、人物、叙事和环境等文学元素时所展现的独特风格。前者与后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和补充。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是语言描述与文学功能之间的桥梁,揭示译者在语言选择上对译作文学特质重构的影响。本研究以文学翻译过程中人物形象的重塑为例,选取老舍《二马》的英译本作为案例,分析不同译者在人物重塑上的风格差异,涉及人名译法、词汇链与语义场等方面,借此展示基于语料库的功能性译者风格研究路径,从而拓宽译者风格研究的范畴和方法。

    2025年03期 v.22;No.125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5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来稿要求

    <正>一、来稿组成和体例要求1.中文标题2.中文摘要(200字以内)3.主题词(3~5个)4.正文(一般不超过8 000字)5.注释6.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不混排,先外文后中文,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拼音)字母排序。参考文献序号用[1]、[2]、[3]……表示,序号之后依次为作者姓名、文献题名、书/刊名、版次、文献类别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或期数)及起止页码。外文书/刊名以斜体书写,实词首字母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首字母大写。文献类别标识分别为:专著[M],论文集[C],论文集内文章[A],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未出版会议论文[P],博士论文[D],硕士论文[MA],报告[R],标准[S],其他[Z]。例:

    2025年03期 v.22;No.12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