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 3 | 8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不同文化、语言存在着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保持并研究这些差异是为了进行平等对话,这样做胜过那种忽视差别,忘记自己文化身份、一味盲从他人文化的做法。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应注意吸收他人先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同时也应努力挖掘我国近两千年来宝贵的译事经验,在实事求是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1)我们要有造诣深厚的翻译理论家,要有中国译论的领军人物,也要有自己的流派。(2)中国译论的出路在于“和而不同”,“和谐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多元互补”理论也有很强的生命力。(3)中国译论研究应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只有中西译论二者有机“结合”、“兼容”,中国译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Abstract:[1]辜正坤.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J].中国翻译,2001(1).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廉舒.科学翻译: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学─全国第十二届科技翻译研讨会侧记[J].上海翻译,2006(4).
[4]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4).
[5]穆雷.为翻译学事业培养人才─第二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J].上海翻译,2006(4).
[6]王秉钦.20世纪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7]杨晓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评析[J].中国翻译,2003(6).
[8]杨自俭.译学新探[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9]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张光明.翻译研究应“和而不同”[J].外语研究,2002(3).
[11]朱徽.让传统走进现代——评王宏印著《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J].中国翻译,2004(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H059
引用信息:
[1]张光明.中国译论研究应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J].中国外语,2007,No.18(04):57-60.
基金信息: